學生分享|從社區大學到斯坦福,看她如何一路升級打怪!
發布時間:2023-05-22 作者:admin
Wu同學
本科院校:美本
本科專業:認知科學、統計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標化成績:GPA4.0/4.0 GRE332+4.0
錄取院校: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碩士/人類發展與教育碩士)、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耶魯大學(生物統計碩士/公共衛生碩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碩士)、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統計碩士/測量、評估與統計全獎博士)、佐治亞大學(教育心理學全獎博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全獎博士)等。
社區大學
要不要去讀社區大學是因人而異的
我初選擇社區大學考慮了兩方面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我高考之后才考慮出國留學,規劃得比較晚。不同于那些早做準備的同學,我當時沒有任何的語言和SAT成績,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經歷。而且我那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態也不是很好,所以就選擇了一條比較迂回的路線。二個原因就是錢,我在社區大學每年的學費差不多是在UC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那兩年真的省了好多錢。
我其實在入學PCC (Pasadena City College) 之前對社區大學的預期很低,和很多做同樣選擇的人一樣,我會擔心社區大學的學習氛圍不好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狀態。但入學之后發現,如果不是有意的加入一些社交群體,可能這一兩年的時間你都可以做到完全不認識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是到點去上課,下課就回家,整個學習上的安排跟在大U區別不大。
課程安排則取決于個人的選擇。美國大部分的大學會要求國際生一個學期修滿12個學分,社區大學也不例外,一般大家一個學期就是修個15學分(4節課)左右。社科專業轉學差不多要修個60學分,理工科需要上的會多一些。如果是學理科但是又想兩年之內轉走的話,每學期可能需要多上幾節課或者夏季學期拿課。
總的來說,我覺得花個一兩年時間在社區大學還是有好處的,在正式進入大U之前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我在PCC很大的收獲是認識了我現在非常好的朋友,她在PCC的時候就是數學專業的。我們倆一起轉到了UCLA,在她的帶動下我開始上一些數學和編程課,為我后面轉專業打了非常好的基礎。站在我自己的立場上來說,再做選擇我還是會選擇社區大學,但是很多我社大入學的時候認識的同學讀到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就退學了,也沒有繼續考慮轉學的事情。所以要不要去讀社區大學這件事情還是挺因人而異的。
從社區大學到UCLA
我真的選了一個很好的學校
對于加州的社區大學轉UC來說,課程成績以及文書中能體現的經歷是重要的因素。課程方面就是一定要把你想轉的學校和專業的先修課上夠,成績越高越好。
我覺得我轉學成功的原因是我真的選了一個很好的學校(給PCC瘋狂打廣告!!!), PCC提供了轉學需要的一切要素。了解過CC轉學的人很多都知道TAG contract,大概就是滿足課程和GPA要求就可以轉進UCI, UCSB。但是對于想轉進UCLA的同學來說,大家更應該知道另一個叫TAP contract。很多加州的CC都提供honor/scholar program,這個program里的人可以在轉學的時候簽TAP contract。我們學校的honor program當時有把數據披露給我們,簽署TAP contract 的同學里有75%被UCLA錄取,這個概率相當的大。有的學校的honor program申請非常復雜,但是PCC這一點就做的很好,要的條件都很簡單,都是即使不是為了進這個program轉學也需要達到的條件。我們學校的honor program是在上課的基礎上做一些小的research project,這些project也在我寫文書的時候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另外,PCC的counselor非常好約,他們會針對不同的學校提供課程方面的建議。我基本每個學期都會去找他們確認一下我的課程安排,保證自己的選課能滿足轉學要求。
在這里找到了幾件喜歡做的事情
相比于社區大學,轉入UCLA后周圍同學們的狀態以及學校能提供的資源差異都很大。因為CC轉學這個選項已經被越來越的人知道了,現在很多去CC的同學也都是目標性非常明確的,CC轉學要考慮的因素就只有成績,所以大家都是一門心思卷GPA。來到UCLA之后,身邊既有CC轉學的同學又有直申的同學,大家學習不一樣的專業,在不同的實驗室工作,對于未來的規劃和選擇也都不同。此外,UCLA作為一個研究型大學真的提供了非常豐富而且好的科研機會(尤其是給life science相關專業的學生),這是社區大學提供不了的。
從社區大學轉到UCLA之后,我適應得很好。從學習方面來說,我轉進UCLA之后的一個學期還是半網課的狀態,學習壓力沒有那么大,也算是給了我一段時間適應環境和調整自己的狀態。從生活上來說,我從PCC到UCLA生活的城市沒變,我的同學朋友們也都一起轉進了UCLA,我的社交群體也沒有變。這就導致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適應生活上的變化,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了。
UCLA的學習壓力還是不小的。因為我們是quarter制,所以一個學期只有10周。但是大部分課程都要考兩個期中考試一個期末考試,所以每三周左右就會面臨一個考試。整個學期都是在復習和考試中度過的。
除了課業壓力以外,還要面臨著尋找科研資源的挑戰。UCLA的確給本科學生提供了很多科研機會,但是本科生基數太大了,找科研對大家來說并非易事,我的每一次科研機會都是30+郵件換來的。
在UCLA的學習經歷,既有挑戰也有收獲。我在這里還找到了幾件新的我喜歡做的事情,這些新的熱愛現在也幫我指向了新的目標。
專業選擇
始于“功利”,陷于興趣
首先我要說,我在高中期間是藝術生,總之跟我現在學習的專業毫無關聯。上大學之后我先后學了英語,管理,傳媒,經濟,認知科學,統計,應用數學7個專業。我在PCC的時候是經濟學專業,但就在轉學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個賽道上人太多了,再加上本科期間這個專業的難度過低,我很難在基數龐大的群體里被看到(事實也的確如此,我轉學的時候確實沒有被伯克利看到哈哈哈哈)。
所以我到了UCLA的一件事,就是查詢UCLA的專業中,哪些是我感興趣并且允許轉學生轉專業去學習的。在逐步縮小范圍之后,我確定了心理學系認知科學這個專業。UCLA的心理學放在全美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梯隊的項目,設置了非常多的實驗室,本科生也被要求至少參與兩個學期的研究助理/實習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實踐機會。所以我開始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非常膚淺,目的性也很強。
真的開始對這個專業感興趣是在我的一節核心專業課上。當時被要求讀了一個preprint,是關于數學焦慮和視覺空間記憶能力的。我從小到大在每次數學考試前都會緊張得睡不著覺,所以這個課題讓我覺得這個專業非常切實,在這個領域我真的可以研究 “我的認知”。在這之后我加入了一個研究數學認知的課題組,隨著在這個組里參與的工作越來越多,我意識到設計實驗也好,分析數據也好,統計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開始去上一些統計課程,學了統計專業。也是因為一直參與數學認知相關的課題,我覺得我需要一些數學背景知識,就后來又拿了應用數學專業學位。雖然一開始選擇這些專業是出于非常功利的心態,但它們都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認知科學),就一直學到現在啦。
要同時兼顧好幾個專業,除了使勁學沒有別的辦法。我在期中期末或者事情特別多的時候,腦子里經常會有一個我需要做的事情list和我要在今天做完的事情list。我會強制自己完成二個list上的事宜,做不完就不睡覺。因為我的注意力很難快速集中,利用碎片化時間這個方法對我完全沒用。有這樣清晰的兩個清單就其實算是變相的給需要做的事情排了優先級。今日事今日畢,畢的其實是那些我今天不得不做的事情。
碩博申請
順暢的申請過程,圓滿的錄取結果
與易思伯樂的緣分要追溯一年前,我在網上偶然看到了一位學姐拿到了耶魯生物統計的碩士offer,正好是我當時想去的項目。所以立刻通過學姐聯系上了小朱老師,在簽約之前我跟小朱老師溝通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她的熱情積極,也特別為我考慮,由于朱老師的人格魅力和專業度,我選擇了易思伯樂作為我的申請機構。
簽約之后文書老師Ricky也加入進來,Ricky老師的文筆非常好,從開始文書內容的梳理,到后面字詞句的潤色都非常非常牛,甚至幾個詞的細微改動就讓整篇文章特別不一樣。
總而言之,整個申請過程非常順暢舒心,結果當然也很圓滿!朱老師從去年6月到錄取之前一直在給我做心理輔導,Ricky幫我改文書材料也非常盡心盡責,讓我順順利利就拿到了這些offer,我的申請季可以說是毫無挑戰,毫無難度哈哈哈哈哈哈。但這樣的結果也源于和老師們的彼此信任和默契配合,我會在我需要努力的地方不遺余力,而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為我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協助。
在與易思伯樂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如愿以償拿到了眾多心儀錄取,包括哈佛、耶魯、JHU的碩士offer,以及哥大等學校的全獎直博offer。我后面打算去的學校是斯坦福大學,一是斯坦福這個專業整體還是以就業為導向,如果我后面不想繼續深造了,選擇也可以更靈活。二是校園環境非常好,diversity也很不錯,很多元化。三是有跟我方向很契合的教授,未來可能有機會去做做RA,繼續研究我喜歡的東西。
希望學弟學妹們都能目標清晰,信念堅定,敢想敢做!
? end ?